1.發音差距較大。由于漢語語音和日語語音在類型、送氣不送氣音、音調等很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日本人在學習漢語時發音上很難到位。例如,漢語的21個聲母中有六對聲母有不送氣與送氣的區別,它們分別是b與p,d與t,g與k,j與q,zh與ch,z與c。對于這六對聲母,日本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它們也是日本人學習漢語的一道難關。漢語中的送氣與不送氣音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如“飽(bǎo)”和“跑(pǎo)”,前者聲母不送氣,后者送氣。日語中某些音雖然也有送氣與不送氣兩種讀法,但是不起區別意義的作用。由于受母語的影響,很多日本學生在發送氣與不送氣音時,很難正確地發音,以至于說出來的話有時會產生歧義,或者對由于無法正確區分發音而對他人的話產生錯誤理解,如將“肚子飽了”聽成“兔子跑了”。
??因此在講解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簡單有效的特殊教學法。如采用?“吹薄紙法”,即拿一張薄薄的紙片,放在嘴巴正前方,當發送氣音[p‘][t‘][k‘][t?‘][t?‘][ts‘]時,薄紙顫動;當發不送氣音[p][t][k][t?][t?][ts]時,薄紙不顫動。這樣可以直觀地看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區別。或者采用類似的吹蠟燭的方法。這樣既生動直觀,又讓課堂充滿了趣味。
2.過分依賴閱讀。由于日本和中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日語中的漢字很多來自中國,而日語詞匯中又存在著大量的漢字詞,其中相當一部分字形與漢語相同或相近(一般稱之為漢日同形詞),因此閱讀對于日本學生來說,問題不大,基本能夠讀懂。長期下來,就使得日本學生過分依賴閱讀,而忽視了聽力和口語等方面的聯系。這時就有必要給予日本留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其發揮自身漢語學習的優勢,同時注重聽和說的訓練與練習。教師可以考慮到日本留學生的性格,首先要對他們閱讀方面的成績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在平時的課堂和日常交流中有意識地多提問、多交流,以便于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
3.經常誤解漢字。前面說到,日語中的漢字大多來自中國,其實詞也有很多來自漢語。而漢語中也有很多來自日本的漢字詞。比如經濟、政治、社會、人氣等等。但是中日都使用漢字,模樣雖然差不多,但有時含義和功能卻有差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漢語的“丈夫”,在日語中是“結實”的意思。漢語的“留守”,在日語中卻是“外出”的意思,等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僅僅憑借漢字表面的意思望文生義,很容易產生歧義和誤解。漢字、同形詞的存在,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語言的溝通,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在完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這些看似同形的字詞,所表達的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使得日本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母語遷移作用的影響,很多日本漢語學習者因“望文生義”而產生了誤解和誤用。因此,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盡量用漢語思維,盡可能減少母語負遷移對學習產生的不良影響。
?
?